特約記者 銀軍 通訊員 向輝 凌濤《中國青年報》(2014年09月07日01版)
  炊煙裊裊升起,村民在田裡打核桃、摘花椒、挖土豆……中秋節前夕,在雲南魯甸地震重災區包穀堖鄉,地震帶來的創傷正一點點愈合。
  不久前,被譽為“烏蒙鐵軍”的陸軍第14集團軍某炮兵團從這裡撤離。包穀堖鄉新坪村橋邊社村民陳開丕是個朴實的莊稼漢,平日不善言談,送別團長陳勇時,卻有說不完的話。
  地震時,陳開丕懷孕的妻子毛永兵由於受到驚嚇,沒到預產期就出現臨產狀況。陳勇帶領官兵把毛永兵從安置點緊急護送到衛生院。由於搶救及時,毛永兵順利產下一男嬰,取名“巧軍”,寓意巧遇解放軍。
  “你們就是我兒子的救命恩人。等巧軍長大了,我帶他來給你們磕頭!”陳開丕一遍又一遍地對陳勇說。
  災區百姓不會忘記“烏蒙鐵軍”。8月3日地震發生後,該團700名官兵第一時間就抵達魯甸縣火德紅鎮和巧家縣包穀堖鄉兩個重災區,以“互建、互學、互幫、互促”為主要內容,廣泛開展軍地基層黨組織聯建共創活動,推動了抗震救災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開。
  面對災難,軍地基層黨組織實現無縫對接
  “地震了!”8月3日下午,在昆明出差的火德紅鎮鎮長王小虎,突然接到地震的消息,立即驅車往鎮里趕。
  幾乎與此同時,在曲靖野外駐訓的陸軍第14集團軍某炮兵團迅速集結,分兩個梯隊趕往火德紅鎮和包穀堖鄉。
  由於下暴雨,加之一路堵車,王小虎直到次日凌晨兩點才趕回鎮里。和鎮黨委書記臧爾方一碰頭,他差點癱倒:全鎮6個村(社)不同程度受災,其中遇難54人,失蹤13人,受傷197人,房屋倒塌1.4萬多間、嚴重受損1萬多間。
  大街上,救護車來回疾馳,受災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哭聲、呼喊聲撕扯著鎮黨委“一班人”的心。
  “‘烏蒙鐵軍’來了!”4點左右,貼有“烏蒙鐵軍”標誌的車隊駛入鎮里。王小虎連忙迎了上去,找到政委朱江,緊緊握住了對方的手。
  攤開地圖、介紹災情、明確任務……不到10分鐘,朱政委作出部署:兵分三路,由鎮村領導當嚮導,立即深入受災最為嚴重的王家坡村、李家山村和南筐村展開緊急搜救。
  雨越下越大。通往李家山村的路,山體塌方完全中斷,同行的鎮黨委副書記保德富和64歲的老黨員李天富帶領官兵,在崇山峻嶺間左拐右繞,幾經周折把部隊帶進了大山。
  在包穀堖鄉,陳團長帶一營官兵剛下車,就從鎮黨委書記方永遠那裡得到消息:新坪村受災嚴重,仍有大量傷員沒有轉移出來。“黨員突擊隊,跟我上!”陳團長立即帶領官兵趕去救援。
  深夜,一天的緊張救援結束後,軍地領導坐到了抗震救災指揮帳篷里,思考著同樣一個問題:軍、地救災各有優勢,如何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手,實現救災效益的最大化?
  “抗震救災的特殊時刻,軍地基層黨組織必須聯起手來,實現無縫對接,實行統一領導。”軍地領導達成了共識。
  經上級抗震救災指揮部和軍地相關領導批准,他們開展了軍地基層黨組織聯建共創活動:採取編外任職、掛鉤兼任、業務嵌入的方式,團5名常委分別到受災最為嚴重的5個行政村黨總支任副書記、28名營黨委委員擔任各自然村黨支部副書記,207名黨員加入151個村民黨小組,並建立聯席會議、形勢分析、幫難解困、責任問效等制度。
  並肩作戰,軍地基層黨組織擰成一股繩
  第一次聯席會議在8月5日凌晨召開。會上,軍地雙方明確了工作重點:搶救生命、打通道路、轉移群眾。
  目光,首先聚焦在牛欄江堰塞湖上。
  由於地震造成的山體垮塌,牛欄江紅石岩水電站段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水位不斷攀升,嚴重威脅江邊數百戶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更嚴重的是,地震摧毀了依江而建的紅石岩珍珠溫泉景點,在景區的游客生死未卜;在江邊居住的許多群眾,也還沒及時轉移出來。
  “政委,你們參加過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有經驗。”掛鉤該鎮的副縣長胡小兵向朱政委表態,“我們都是你的兵,聽你的指揮。”經過周密計劃,朱政委大膽拍板:挺進堰塞湖,展開大搜救。
  堰塞湖暗流涌動,兩邊山體像被斧頭劈開一樣,不時有滾石滑落。在朱政委和胡小兵的帶領下,16名黨員骨幹搭乘兩艘衝鋒舟,沿江搜救。奮戰了整整一天,他們成功轉移出16名群眾,從堰塞湖中打撈出3具遇難者遺體。79歲的梁奶奶說:“看見水暴漲,房子沒有了,田地沒有了,想死的心都有。幸虧你們及時趕到。”
  軍地協同的戰鬥,一場更比一場激烈。
  當時,堰塞湖對岸的紅石岩村,還有10名群眾被困。面對地圖,拿出指北針,陳團長對村總支書記蔣先林說:“書記,請你把這些群眾的居住地和途經路線在地圖上標繪出來。”
  隨即,村裡的12個壯小伙站了出來,30名官兵出列。科學編組後,官兵和村民一起翻過3座大山,闖過6處塌方體,靠人背肩扛,將被困群眾轉移了出來。
  據統計,“黃金72小時”內,軍民攜手共搶救輕重傷員150餘名,轉移安置群眾3400多人,挖掘、處理遇難者遺體9具,搶運、卸載救災物資1000餘噸。
  離別情不斷,軍地基層黨組織血脈相連
  8月17日,根據成都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命令,“烏蒙鐵軍”將在第二天一早回撤。
  晚上,陳團長、朱政委分別與包穀堖鄉、火德紅鎮領導舉行座談會。會上,依依不捨的話說了一遍又一遍,陳團長和朱政委與地方領導立下一個“盟約”:3年之後,官兵將重返災區,共同見證重生的輝煌!
  會後,火德紅鎮副鎮長李文才有些失落,總覺得虧欠了官兵。他拿出家裡的一壇老酒,趕到部隊宿營地,想為官兵一一斟杯酒。
  “老李,你知道我們部隊的紀律,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更不能飲酒!”在朱政委的再三勸說下,李文才將酒抱回,但留下一句話:“酒我留著,你們說好了3年後要回來的,到時候我們再喝慶功酒!”
  送別那天,李文才哭得稀里嘩啦。他甚至不顧自己領導幹部的“形象”,帶著群眾攔下軍車,把蘋果、土豆一筐一筐往車裡倒。
  “烏蒙鐵軍”回撤後,火德紅鎮黨委書記臧爾方依然經常和朱政委通電話,災後重建的大事小事,都喜歡他談談。還別說,幾次“電話會議”開下來,臧爾方還真找到了“訣竅”:牛欄江紅石岩堰塞湖後期開發,可參照唐家山堰塞湖開發模式,打造成遺址性景點;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任何時候都不能弱化,災後重建更要發揮好黨員領導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
  集中安置點許多群眾的家都在十里八鄉外,沒辦法乾農活、搞生產,長期“閑”下去不是個辦法。在朱政委的啟發下,臧爾方走了三步棋:鼓勵有勞動條件的村民外出打工;組織婦女繡十字繡,聯繫商家購買。這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受災群眾自救自助的積極性。
  “‘烏蒙鐵軍’和我們立下的3年盟約,既是鼓勵,更是鞭策。”魯甸縣副縣長胡小兵說,部隊雖然回撤了,但“鐵軍”的精神還在。“相信我們,3年過後,火德紅鎮必將更加紅紅火火!”  (原標題:奮戰在廢墟上的“烏蒙鐵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41kevbv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