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嘉興記者 黃娜
  嘉善縣魏塘街道網埭港村看上去很窮——已經用了三十多年的村辦公用房是危房;辦公室里沒一套齊全的桌椅。
  但網埭港村其實又不窮——各家各戶不是種大棚,就是搞養殖,養豬養鴨,手頭其實都挺寬裕。
  基層組織渙散,沒戰鬥力,這是典型的“民富村窮”病,得治。於是,姚高員選中了網埭港村作為自己的“結對”對象。
  姚高員是嘉善縣委書記,他要給網埭港村開方治病。
  全村600多戶人家只有兩個公用垃圾桶
  縣委書記掛帥下村,強村先強幹部
  正如五個手指不一樣長,每個地方,都有強村弱村。
  最開始的時候,姚高員讓縣裡排摸出7個實力最弱,能力最差的村子和社區。然後,他挑了情況最不好的網埭港村“結對”:“一則我想解剖這隻麻雀,看看基層組織建設中的難題怎麼破解,二則這個村都搞好了,嘉善其他村還有什麼理由搞不好?”
  光看情況彙報,網埭港村已經很差了,可真的去走過看過問過,姚高員發現實際的情況比彙報中的還要差,隔壁村的村道上走幾步路就有個公共垃圾桶,可網埭港村600多戶人家總共只有兩個垃圾桶。“去了之後,心情真的很不好。”
  本想找來村幹部問問,沒料到村幹部先開始吐苦水,“村裡,大家都是各家各戶自己乾,村民富裕了,但村集體沒什麼錢,為老百姓做不了什麼事,百姓眼裡自然也沒有幹部。”
  惡性循環,越窮越弱,越弱越窮。從村裡回去的路上,姚高員就開始想,這個死結怎麼解開,最終,下了決心:要想強村,先強幹部先強人。
  沒過多久,姚高員掛帥,從縣級部門裡抽了10個幹部,鄉鎮里又抽了20個幹部,組建了下村的30人精銳隊伍。
  人有了,突破口在哪裡?三改一拆,五水共治!
  “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作突破
  20天里,縣委書記往村裡跑了4趟
  網埭港村搞養殖的村民很多,大家戲稱這個村的經濟由“三個棚”組成:蔬菜大棚、豬棚、鴨棚。
  全村600多戶農戶,有150多戶養豬,光是養豬大戶就有55家,豬棚面積接近6萬平方米。養豬污染大,臭了空氣臟了水。而且,這麼多豬,豬糞直排進河,水質可想而知。
  按理說,全省各地都在搞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網埭港村更應該轟轟烈烈,可這個村子卻成了“落後生”,基本都只是走走過場。
  但現在,一切都得改變過來。姚高員提前和幹部們打了招呼,“拆豬棚必須得囁諂判摹!彼約閡彩輩皇鋇醬謇錮矗釔搗鋇囊歡穩兆櫻潭�20天里就來了4趟。
  看到縣委書記這麼操心,幹部們也更加花了心思。
  村裡有個養豬大戶違章搭建豬舍,有位幹部連續去了4天,就想找到養豬大戶談一談,但養豬大戶都避而不見。到了第五天,大戶索性直接打電話給這個幹部,說“今天我不回家了。”言下之意,自然是今天晚上你別來了。可這個幹部還是照樣去了。人心都是肉長的。最終,大家見了面,最終養豬大戶被說服了……
  強村帶動弱村,把經濟搞上去
  摘掉“窮村”、“軟弱渙散村”的帽子
  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不到一個月,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情願到配合,3.3萬平方米豬棚拆掉了,出乎所有人意料。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臭氣消散了,河水乾凈了。村裡還配好了垃圾桶,建起了保潔隊伍。
  環境一變,村民看到了幹部們實實在在地在做事,評價自然也好起來。幹部們說起話來,自然聽的人也多了起來。
  現在,放在姚高員面前的還有兩件事,一是拆豬棚後村民的轉產轉業,二是村經濟如何搞上去。
  姚高員和村幹部們商量,對於第一件事,拆轉並舉,減養不減收。50歲以下的,介紹就業崗位;50歲以上的,可以種植蔬菜、草莓等具當地特色又有技術經驗的農業項目,錢包鼓起來才最重要。
  第二件事,姚高員想了個“強村帶弱村”的辦法,促成了兩個經濟強村和網埭港村結對,目前已經合作了兩個項目,可以增加經濟收入,也能實現一定的自我“造血”功能。
  “現在,說網埭港頭上的‘窮村’,‘軟弱渙散村’的帽子,能摘了,但進步的空間還很大。”姚高員感慨,“我們再一起努努力,過一段時間,也許一年兩年,也許三年五年,變一個‘強村’出來。”
  (原標題:縣委書記下村軟弱渙散村重提精氣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41kevbv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